(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都讯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6月2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肖江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起通过互联网贩毒的典型案例。
6月2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新闻通报会。
肖江峰介绍,2021年6月至7月间,被告人通过网络从马来西亚购买25瓶含有毒品成分GHB的液体,通过支付宝向对方支付毒资,最后使用虚假姓名通过国际物流快递渠道收货。之后,被告人将所购毒品信息在其推特账户发布,通过微信群组进行销售,并使用虚假身份邮寄毒品。网上交易过程中使用密语、隐语交流,交易完成后删除聊天记录及转账记录,作案手段隐蔽,加大了侦查取证的难度。
肖江峰称,这是一起采取“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非接触手段实施的毒品犯罪案件。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毒品犯罪网络化趋势愈加明显。他在会上提醒,在代他人邮寄或者收取快递时,要“睁大眼睛”,提高警惕,以免沦为贩毒人员的工具。
另外,肖江峰表示,针对此类案件的增多蔓延势头,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大对网络平台和物流寄递行业的监管力度,让毒品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